2012年3月22日星期四

杉林溪住宿-發現野生茶樹林

杉林溪住宿-發現野生茶樹林
台灣有茶樹之記載,早于荷杉林溪旅遊蘭人占據台灣時期(1624~1662年),荷蘭人所寫巴達維亞城日記1645年3月11日之記事中載有「茶樹在台灣也有發現,似乎與土質有關, ……」雖未載明發現之地點,但其所指之茶樹無疑是指野生茶樹。1717年(康熙56年)周鍾瑄編撰的諸羅縣志載有:「水沙連內山,茶其甚夥,味別,色綠, 如松羅,山谷深峻,性嚴冷,能卻暑消瘴,然路險又畏生蕃,故漢人不敢入采,又不谙製茶之法,若能挾製武夷諸品者,購土蕃,采而造之,當香味益上矣。」可見 台灣雖有發現野生茶樹,但直到康熙末年,漢人乃末利用野生茶樹采製茶葉,到了1723年(雍正元年)杉林溪住宿,清朝首任台灣巡察禦史黃叔璥所著《台海使槎錄》,才提及杉林溪 水沙連內山産茶,每年通事與各山議明,入山焙製,又吳廷華于雍正年間所著《社寮雜詩》有一首詠貓螺茶:「才過谷雨覓貓螺,嫩綠旗槍映翠蘿,獨惜未經娴茗 戰,春風辜負采茶歌」,可見雍正年間,來台移墾的漢人已開始采製野生茶飲用。水沙連及貓螺內山即今之南投縣山區,水沙連地區,即今之竹山以東, 由鹿谷向北延至水裏,魚 池、埔裏、國姓、仁愛等山區,而貓螺地區就是與水沙連地區相鄰的淺山地區,即今之八卦山脈,芬園、草屯、中寮等貓螺溪及烏溪流域地區,除了清代文獻記載今 之南投縣山區有野生茶樹外,台灣光複後亦在嘉義縣、高雄縣及台東深山發現野生茶樹林,但仍以南投縣的野生茶樹林規模最大,台灣野生茶樹多生長在海拔 650~1500公尺之闊葉林內,其生長環境日照少,常有濃霧,台灣野生茶樹大致可由芽色之不同分爲兩大類型,一爲茶芽呈綠色或淡紫色(台灣山茶)另一類 茶芽呈紫紅色(赤芽山茶),花朵均較栽培種小,且兩種野生茶樹茶芽均無茸毛爲其特征。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